close

  所謂的瑞典經驗表明,銀行國有化有助於市場恢復信心,是增加信貸供應的最佳方式。美國政府一直在救金融機構,可遲遲不肯在美國銀行持股,大概是擔心損害銀行現有股東的利益。銀行國有化的要害是否定那些造成金融危機的銀行老大,拯救那些問題銀行,就必須讓那些問題高管下臺。但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美國政府對那些銀行老大非常恭敬,而銀行高管拿了政府給的錢或將其用來派發股息,或將其用來填補壞賬,或者乾脆就是揮霍浪費:已經在靠政府貸款而苟延殘喘的花旗,但居然動用5000萬美元購買公司專用私人飛機!

  ◎朱偉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兼職教授

  美國政府一直在救金融機構,但情況是越救越糟。於是有人說美國銀行系統是在被淩遲而死,千刀萬剮,流血不止。剛卸任的財長部長保爾森的救災方式基本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保爾森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從來沒有這樣狼狽過。這就不能不使得世人對美國的救市模式心生懷疑,其實不少美國人對美國的救市方式及其策劃者也早就產生了懷疑。保爾森的辦法不靈,就得另闢蹊徑,有人就翻了出瑞典經驗。

  1992年,瑞典陷入金融困境,銀行系統形同破產。此前瑞典經濟也熱過一陣:放鬆監管、短視政策和地產泡沫與美國金融危機之前繁榮何其相似。瑞典政府痛下決心,將銀行國有化,並設立兩家壞賬銀行(bad bank),將其他銀行的問題資產轉入這兩家壞賬銀行,待經濟形勢好轉之後再將這些資產出手。與此同時,政府將納稅人的錢注入銀行,以便這些銀行可以重新正常貸款。瑞典的實踐表明,國有化有助於市場恢復信心,是增加信貸供應的最佳方式。這就是所謂的瑞典經驗。

  按照瑞典立法機構所通過的法律,壞賬銀行的壽命是15年,但4年之後,瑞典這兩家壞賬銀行便順利處理完了其問題資產,提前完成了使命。瑞典用了117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83億美元,便錢到病除,幫助金融機構度過了難關。117億美元僅為瑞典當時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4%,而保爾森所策劃的救災計畫耗資70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5%。可錢砸下去之後,美國的銀行病勢反而越來越重。次貸危機的星星之火已經化為金融危機的燎原之勢。投資銀行告急之後,那些大牌商業銀行也搖搖欲墜。美國的兩大旗艦銀行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的股價如雪融似地減少。

  瑞典的做法早已在別國推廣過,英國便是一例。英國政府是蘇格蘭銀行最大的股東,並將Northern Rock銀行收歸國有。可美國政府遲遲不肯在美國銀行持股。2007年11月,美國政府援手花旗銀行,出資額比當日花旗銀行的市值還要多。但政府所代表的納稅人只得到花旗銀行7.8%的股權。

  美國政府擔心什麼呢? 

2009年02月06日 來源: 上海證券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備份站 的頭像
    備份站

    Phigroup1的部落格

    備份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