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這篇GRAY已經在7月底寫過,
有注意到的人,現在都應該獲利不少了吧…
http://www.wretch.cc/blog/phigroup/14316028


就大麥克看來,歐元仍高估50%,英鎊高估3成,日圓低估3成,紐澳則是平價。

我贊成專欄作家奶爸的看法,日圓有機會大幅升值。
http://www.wretch.cc/blog/phigroup/14870292

知道為什麼我上期會空歐多日了吧…

一般來說,當折價或溢價達30%以上時,就很容易大幅修正。
http://www.econbrowser.com/archives/2008/02/musings_on_the_1.html 如圖,算算周期,美元是該反彈一陣子了…

大麥克指數雖然趣味,卻有道理存在
我看路透的付費系統有提供經過PPP修正的匯率,但我們聚在這裡看文章,就是希望能集中微小的力量,創造最大的效益。
希望大家能分享各國的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有誰可以幫忙找到嗎?如果有推找到的話,我會送他操作上的大絕。

如果由wiki提供的名目GDP與實質GDP倒推
這樣算出來的結果是:日圓高估2%,歐元高估1成3,英鎊高估3成,澳幣高估1成6,不過這是今年4月的舊數據了…


維基百科:

大麥克指數


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用以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理論上是否合理。這種測量方法假定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

購買力平價的大前提為兩種貨幣的匯率會自然調整至一水平,使一籃子貨物在該兩種貨幣的售價相同(一價定律)。在大麥克指數,該一「籃子」貨品就是一個在麥當勞連鎖快餐店裡售賣的麥香堡。選擇麥香堡的原因是,麥香堡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而它在各地的製作規格相同,由當地麥當勞的經銷商負責為材料議價。這些因素使該指數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

兩國的麥香堡的購買力平價匯率的計演算法,是以一個國家的麥香堡以當地貨幣的價格,除以另一個國家的麥香堡以當地貨幣的價格。該商數用來跟實際的匯率比較;要是商數比匯率為低,就表示第一國貨幣的匯價被低估了(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反,要是商數比匯率為高,則第一國貨幣的匯價被高估了。

舉例而言,假設一個麥香堡在美國的售價為 $2.50,在英國的售價為 £2.00;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 2.50 ÷ 2.00 = 1.25。要是一美元能買入 £0.55(或 £1 = $1.82),則表示以兩國麥香堡的售價而言,英鎊兌美元的匯價被高估了 45.6%((1.81-1.25)÷1.25×%)。

大麥克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9月推出,此後該報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數。該指數在英語國家裡衍生了Burgernomics(漢堡包經濟)一詞。

在2004年1月,《經濟學人》推出了Tall Latte index(中杯拿鐵指數);計算原理一樣,但麥香堡被一杯星巴克咖啡取代,標誌著該連鎖店的全球擴展。在1997年,該報也出版了一份「可口可樂地圖」,用每個國家的人均可樂飲用量,比較國與國間的財富;該圖顯示可樂飲用量越多,國家就越富有。

用漢堡包測量購買力平價是有其限制的;比方說,當地稅收、商業競爭力及漢堡材料的進口稅可能無法代表該國的整體經濟狀況。在許多國家,像在麥當勞這樣的國際快餐店進餐要比在當地餐館貴,而且不同國家對麥香堡的需求也不一樣。例如在美國,低收入的家庭可能會一周幾次在麥當勞進餐,但在馬來西亞,低收入者可能從來就不會去吃麥香堡。儘管如此,大麥克指數廣為經濟學家引述。


本篇推文滿100的話,即發表一篇

連結股、匯、債的分析技巧大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備份站 的頭像
    備份站

    Phigroup1的部落格

    備份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