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的評論認為,曾是解決金融危機辦法的各國政府,現在卻成為了問題的根源。眼下並非金融危機之初的情形,但金融市場比約一年前全球復甦穩定下來後的任何時候都看起來焦慮。反映全球股市的摩根斯坦利國際資本指數(Morgan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MSCI index)自4月中以來已跌去15%。隨著投資者大舉逃往相對安全的美政府債券,其他國債收益持續下跌。3月期同業拆借利率攀升至近10個月來的高位。一度象徵回歸增長的生機勃勃市況不再。人們追問的是如此市況的幕後究竟發生了什麼。除了朝鮮半島局勢外,還另有兩項讓人擔憂之事。
其一是世界經濟健康的根本性問題。歐洲
債務危機擴散,中國房市泡沫破裂和美國靠刺激計畫推動的經濟反彈動力逐漸喪失,人們對全球復甦回落的擔憂正變得更強烈。其二是對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的擔憂。從美國對金融監管的改革到德國限制市場做空交易,政治人物正以難以預料的方式改變著市場規則。主權債情形讓政府在抵禦經濟下滑上沒有多少可發揮的空間,其中不少政府被迫走上節儉之路。
危險情形是,各種擔憂在2008-2009年的惡劣市況下相互纏繞和增強效果。各政府隨後以全面介入方式協調。這雖最終阻止全球金融危機滑向經濟衰退,但由於能力不足和低效問題,政府現可能成為拖累世界經濟的問題根源。
然而,這並非必然一幕,且對全球復甦脆弱性的擔憂被誇大。在大型新興市場國家引領下,世界經濟產出可能會以高於5%的速度增長,高於許多著名預測者的預測。
但如此速度可能會因這些國家經濟需要解決通脹和可能的資產泡沫問題而放緩。中國面臨的情形顯而易見,這也是政府為何要約束貸款和房價上漲。但要刺破資產泡沫從來都非易事,且加大執行有關政策力度的跡象也不明顯。
因企業停止補充庫存,政府刺激計畫作用逐漸減弱,美國增長的步幅也可能放緩。但它看起來還不像處在第二次衰退邊緣。因經濟好轉帶來就業增加,美消費者的信心在回升。國會似乎可能會以臨時性開支,小規模的新刺激計畫來放緩緊縮財政的腳步。
歐洲增長前景黯淡。然而,歐元區危機的直接結果可能讓已疲軟的復甦變得更弱,而非突然下跌。區內各國揮霍性的經濟體隨著節儉約束到來,會在更長時間內維持困難局面。但逐漸喪失的信心會被歐元下跌帶來的出口增加而有所補償。
僅憑這些短期可能出現的前景很難瞭解金融市場為何突然變得焦躁不安。其原因是,更糟糕結果引發的風險在增加,且它們主要與政府有關。
為讓歐元繼續生存,歐洲人既需要應對財政調整的痛苦,而且還要應對深層改革。南歐一些揮霍性政府必須學會更謹慎。無競爭力的經濟必須對勞動力和產品市場進行重組。有著經常項下盈餘,且主要在北歐的各國必須避免以過度熱心的強制性節儉和引入改革來增加私人開支方式提供幫助。歐洲央行應以更寬鬆的貨幣政策應對財政節儉局面。
不幸的是德國政府似乎做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當在需要它幫助刺激增長之時卻承諾充當大幅削減開支的榜樣。令人擔憂的是,在德國壓力下的歐洲央行可能會有相同的應對困難的誤導傾向,讓歐元區落入多年停滯狀態。
歐元區以外各國政府同樣也會有得出帶著瑕疵結論的風險,特別是在匯率和財政政策上。中國可能想像歐元匯率下跌讓人民幣升值的緊迫感降低。但情況正好相反。在更強匯率的帶動下,中國是在加速讓經濟朝著國內消費方向發展。
對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歐洲亂局帶來的最重要影響在財政上。政府必須在實施不成熟的節儉和讓公共財政長期惡化間做抉擇。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希臘危機在美國可通過降低債券收益來消除削減赤字的緊迫感。美國結構性預算赤字會很快超過經合組織(OECD)中任何一國的規模,美國的確亟需解決此問題的方案。但時下債券收益下降和強勁美元變為了美國以增加開支來抵消歐洲節儉的途徑。還因人口增長和美元作為全球性貨幣的地位,美國比任何其他高額負債國家都有著更大的財政調整空間。
世界有理由感到精神緊張。儘管經濟基礎面相對較好,但政治人物確常出現判斷失誤。這就是對當下世界經濟構成的最大風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