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ouriel Roubini 年輕時候的照片)
        一年前我曾預言,金融危機造成美國金融機構的損失至少有1萬億美元,甚至會達到2萬億美元。當時,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認為這樣的估計太誇張,因為他們認為次貸危機的損失總共也就是2000億美元左右。隨著美國和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事情正按我的預言發展,銀行所遭受的損失已經大大超出了次級按揭的範圍,不僅席捲了次級、次優級和優級按揭,而且蔓延到了商業地產、信用卡貸款、購車貸款、大學教育貸款、工商業貸款、企業債、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國債,以及基於這些貸款的所有證券化資產。真的,自從我作出上述預言以來,美國各家銀行的資產減值合計已超過1萬億美元大關(我所估計的下限),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高盛這些機構現在也開始估計金融危機有關損失將超過2萬億美元。
  
       不過,假如你覺得2萬億美元這個數額已經夠巨大的了,那麼我還有更驚人的預言:我創辦的經濟研究諮詢公司RGE Monitor最新估計,美國金融企業所發放貸款的損失,加上它們所持資產(比如按揭證券)的市值縮水,最高將達到3.6萬億美元。上述損失總額的一半,也就是1.8萬億美元,將由美國的銀行和證券經濟公司來承受;剩下的一半將落到美國其他的金融機構和外國金融機構頭上。今年秋天,美國各家銀行的資本金總額只有1.4萬億美元,說明美國銀行體系的資金缺口差不多有4000億美元,換句話說,哪怕在政府和私人對這些銀行重新注資之後,它們的資本金餘額也還是零。

  要將銀行資本金提升到危機前的水準,需要解決信貸枯竭問題,恢復私人部門的借貸活動,這得再花1.5萬億美元。所以說,美國的銀行體系實際上已處於總體資不抵債的狀態,而英國銀行體系的大部分和許多歐洲大陸銀行看來也是一樣。對遭遇系統性危機的銀行體系進行清理,有四種基本辦法:
1.銀行資產重組+政府設立“壞賬銀行”購買有毒資產;
2.資產重組+政府擔保有毒資產,一旦發生違約由政府承擔銀行損失;
3.由私人購買有毒資產+政府擔保(美國政府目前的計畫);
4.由國家直接接管資不抵債銀行,清理後再出售給私人(如果不喜歡“國字頭兒”的說法,“國家接管”也可以叫作“政府代管”)。

  四種選項中,前三種都存在嚴重缺陷。“壞賬銀行”模式,由於不良資本的真實價值不確定,政府容易買貴了。甚至連擔保模式都可能造成政府過度支付(或是過度擔保——政府收到的保證金不足以支付擔保費用)。

  “壞賬銀行”模式還會給政府帶來管理不良資產的額外麻煩——在這方面它可不是行家。而財長蓋特納大而無當的方案想把剝離銀行有毒資產和政府擔保結合起來搞,結果弄得既不透明又過度複雜。難怪這個方案一經公佈,就引發市場暴跌。
  由此可見,雖然聽上去矛盾,但國家接管反倒是一種更易得到市場認可的解決辦法:對於明顯資不抵債銀行的普通股和優先股股東權益,索性放棄;如果資不抵債的程度太深,無擔保債權人的權益也可以割捨;但同時可以公平保護納稅人的利益。該模式也可以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的管理難題——經過不良資產清理之後,把有政府擔保的大部分資產和存款重新出售給一批新的私人股東(就像印地麥克銀行倒閉案的解決辦法一樣)。

  有一些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過於重要,“大到不能倒”,所以往往需要以納稅人的高成本為代價對它們實施政府救助。國家接管模式也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真的,此類問題如今已變得越來越突出,因為按照目前的辦法,一些本身已經病怏怏的銀行不得不去接手那些病入膏肓的銀行。合併“僵屍銀行”就像醉漢幫扶醉漢——大家都站不起來。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美國銀行接手Countrywide和美林、富國銀行接手美聯銀行的案例一再凸顯了這個問題。通過國家接管,政府可以拆分這些金融巨怪,把它們賣給像健康的小銀行那樣的私人投資者。

  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瑞典正是通過一系列這樣的舉措成功化解了銀行業危機,而美國和英國現在採用的辦法,最後可能會產生一批日本式的“僵屍銀行”——從未經過恰當的結構重組,信貸凍結了無止境。日本挨了整整10年近乎蕭條的苦日子,原因正是沒能清理好銀行壞賬。美國、英國和其他經濟體現在正面臨同樣的危險,如果它們不能妥善應對,結果就會是多年的衰退和通縮。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日期:2009年02月16日 06:34 http://www.china-cbn.com  努里爾•魯比尼
作者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RGE Monitor董事長。Project Syndicate供稿,介生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備份站 的頭像
    備份站

    Phigroup1的部落格

    備份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